图片由公司提供,与文字无关。
作者 一 王莉
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
陶瓷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既有产品、质量、品牌的竞争,也有渠道、成本、价格的竞争,区域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
当一个产区因环保停产时,订单立刻流向周边产区;A产区用的是天然气,而B产区用的是煤制气,因此B产区可以压制A产区;随着竞争加剧,品牌溢价难以覆盖高昂的物流成本,因此越靠近消费市场的产区越有成本竞争优势;“广东制造,假货十倍惩罚”在终端市场杀伤力极大,但领先的区域品牌并不服气,而是迎难而上,在夹缝中寻求突破。
图片由公司提供,与文字无关。
市场淡静,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各产区生存状态不尽相同。自年初以来,各大产区均不同程度停窑,6月份以来愈发严重。但仔细盘点就会发现,不同产区、不同企业的停窑率并不相同。
2023年广东产区停窑率全国第一,多数陶瓷企业遭遇巨大产销压力;2024年相较于其他产区,广东产区停窑率最低,尤其佛山、肇庆、清远等产区停窑率最高,而核心产区外围尚未实施煤改气的陶瓷企业产销旺盛,停窑率最低。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今年以来广东天然气价格稳中趋降,而以往气价相对较低的产区价格上涨,不同产区之间的价差逐渐缩小;二是“广东制造”凸显产地身份的“假冒商品十倍惩罚”的宣传策略十分奏效,在终端市场,广东砖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深受消费者青睐。
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山东、四川、河北……每个产区都有不同的产品特色和竞争优势,目前的情况是广东砖依然畅销全国,而其他产区则多以本地及周边地区为主以销售为主,同时,也有部分陶瓷企业选择做供应链,成为广东等陶瓷龙头企业的OEM供应商。
每个产区、每个企业都希望打造自己的品牌,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品牌溢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高安陶瓷”。但打造区域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规模、品质、创新、服务等,也需要市场机遇和时间积累。陶瓷行业早已过了靠一款热销产品引领行业建立市场地位的时代,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就需要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不断迭代进化。
目前,广东、华东产区基本实现了全国品牌、全国生产、全国销售的市场格局,其他产区大多以产区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形成了地方品牌、地方生产、地方销售的市场格局,并逐步向周边延伸。
图片由公司提供,与文字无关。
相比其他产区,广东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最成熟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带来以下好处:第一,创新能力强;第二,综合成本低。这是广东砖瓦能持续领跑全国的重要原因。
作为低频但差异化的行业,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具体的品牌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反而规格、品类、颜色、价格等成为选择品牌的重要因素,而产地则是品质最重要的背书与保障。
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消费者选购瓷砖时,不仅注重规格、种类、花纹,还注重产地、价格、品牌。
行业头部品牌大多在全国各大产区都有N个生产基地,因此很少在“广东制造”上做文章,而是以“内控标准”来区别于其他二三线品牌,以期获得高端客户的认可。由于头部品牌大多集中在广东,广东制造的整体影响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些本来就没什么影响力的二三线品牌开始拼命打“广东制造”的噱头,对其他产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近年来,中西部及北部产区在产品质量、花色、款式等方面与广东产区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过去广东陶瓷企业对标的是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陶瓷企业和国际最前沿的技术,而其他产区则对标的是广东产区,国内市场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几乎全部出自广东产区,近年来随着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快速普及,意大利在中国市场的领先优势已经与广东产区对其他产区的领先优势迅速缩小,后者正在越来越多的节点和部位超越前者。
就传统砖而言,广东产区最后的技术高地就是鲁格,当广东砖凭借“3C认证”和“双零”吸水率杀到它头上时,其他产区只能向它低头,因为两者之间已经存在代沟。近几年,中西部、北方产区越来越多地在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同时,行业内最火爆的技术和新品,包括通体砖、绒面、皮釉、轻质感、仿釉等,其推广势头甚至比广东陶企还快。
近年来,随着价格战不断升级,广东陶企纷纷将重点放在渠道、发货、服务和运营模式的转型上,试图拉开与其他产区的差距;而其他产区则更加注重成本、价格、花样和产品品质的改善,二者在侧重点上还是有明显的差异。
未来的陶瓷市场将是品牌与产地之间的竞争。
(图文均来自陶瓷信息集公众号,如有侵权请删除)